昨晚不知在哪看到对现在大学生的描述,说现在的大学生30%的时间在应对无聊的思政课,30%的时间在忙着考英语等级,剩下40%的时间在忙着花前月下,“还忙不过来”,虽然不是全部大学生都这样,但也确实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度过大学阶段的。

对于学英语的那30%,我觉得花得值,把英语学扎实了终究是件好事,花前月下的那40%——为后代做准备,也不敢多说什么,只是前面那30%我一直觉得花得冤!我在高校教书6年了,公办、民办的高校我都呆过,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学生:刚到大学的时候充满憧憬,想着学这个学那个,想着毕业了自己要做点什么,但是一个学期以后问题出来了,一部分的学生旷课现象非常严重,变得厌学,除了游戏,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,似乎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神采、不再闪烁希望的光亮了。我课间的时候特地花时间跟这样的学生沟通过,他们大多数认为大学的课堂应该是很有趣的,可是一开学,高数、思政等课程几乎彻底碾碎了他们心中成长与求知的渴望,有个学生这样描述:“学校用高数难死你,用XXX(注:思政课程,怕冒犯某某某)困死你,我还不如躺在宿舍里睡觉或者出去上网!”正是大一的这些能“难死人”、“困死人”的课程让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,开始逃课。学校开始严抓考勤、处分旷课的学生,可是徒劳无功,学校也不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。我曾经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建议调整课程安排,与数学关系不大的专业不要开设高数课,思政课不要安排在大一,尽量往后排,把专业课、职业规划课、心理课、礼仪课往前靠,结果也仅仅是我一个人说说而已。从那以后,对于所谓教师座谈会,我能躲就躲。

我在第一次班会课上给我班上的学生强调:给自己定个职业目标,根据这个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路线,该学什么就花多点时间去学,其他课程60分就够了;如果家庭经济宽裕,就尽量考个Cisco、H3C、Juniper、RedHat的认证以方便毕业后找工作;课余时间要利用好,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习资料可供下载,不要一味地上网聊天、看电影、玩游戏。我还给他们讲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,以及我认识的几个朋友从中专毕业生到高级工程师的成长历程。学生中,听进去的和没听进去的,在后来的学习中、到毕业的时候区别还是挺大的,有参加省技能大赛拿一等奖的,有在移动、电信、联通搞网络维护的,有在企业里当网络管理员的,有为×××提供技术支持的,有专门提供电脑维修的,当然,也有只拿到一张毕业证的,也有一直玩游戏最后退学的。有让我欣慰的,也有让我惋惜的。